紫光股份(全称紫光股份有限公司),成立于1999年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,前身为清华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。旗下有新华三、紫光软件、 紫光数码、紫光西数以及紫光云五家子公司,其中新华三贡献营收最多。目前,紫光股份市值700亿左右。
紫光股份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和业务聚焦,已从 “旧紫光” 的泥潭中重生,进入 “新紫光” 发展阶段。其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全栈 ICT 能力、AI 战略卡位、海外扩张潜力及政策红利,而技术自主性不足和低毛利业务占比高是主要短板。
本文篇幅较长,欢迎点赞、收藏,慢慢看。
一、历史刻印
1999年:紫光股份前身清华紫光(集团)总公司成立,依托清华大学科技资源,初期聚焦IT和通信领域。
2001年:紫光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(股票代码:000938),成为清华大学旗下首家上市的科技企业。
2006年:逐步从传统硬件制造向IT服务、云计算和网络设备领域转型,布局数字化解决方案。
2013年:母公司紫光集团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,获得多方资本支持,为后续大规模并购奠定基础。
2016年:紫光股份通过增资控股新华三集团(H3C),持股51%,成为其控股股东。
2018年:推出“数字大脑”战略,整合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为企业客户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。
2019年:整合云计算、网络安全等业务,成立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(后更名为“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”),加速云服务布局。
2020年:深化在5G通信、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发投入,推出多款5G网络设备和行业解决方案。
2021年:新华三发布首款400G数据中心交换机,推动高速网络技术发展。
2022年:受母公司紫光集团债务危机影响,紫光股份经历股权结构变动。同年,紫光集团完成破产重整,由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接盘,紫光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。
2023年:发布多款AI服务器和智算中心解决方案,响应国家“东数西算”战略,强化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。
二、主营业务
2024年,紫光股份营业收入:790.24 亿元,同比增长 2.22%;归母净利润:15.72 亿元,同比下降 25.23%。
紫光股份主营业务包括三部分:
ICT 基础设施与服务。收入:544.59 亿元,同比增长 5.73%,占总营收 68.91%。
IT 产品分销与供应链服务。收入:292.9 亿元,占总营收 37.06%。
别诧异二者加起来超过100%,紫光股份业务比较特殊,财报中公布比较明确的是新华三的业务,其余较为含糊。所以,有部分测算存在重叠。
其他业务:包括软件服务、系统集成等,营收占比不足 1%。
三、核心业务
紫光股份的核心业务是ICT基础设施与服务,以及IT产品分销与供应链服务。
其中,前者涵盖智能网络设备(交换机、路由器等)、服务器、存储系统、云计算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,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。在中国企业网园区交换机(38.2%)、企业级 WLAN(28.5%)等领域保持市场第一,刀片服务器(54.4%)连续多年蝉联榜首。
后者主要包括办公终端设备、通用 IT 硬件的分销及供应链管理服务。
特别强调的是,新华三(紫光股份持续81%)是ICT业务核心载体。2024年,新华三营收550.74亿元,同比增长6.04%,占紫光股份总营收近7成。
四、市场规模
受益于数字化、智能化趋势,ICT基础设施增长空间巨大。
IDC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ICT市场总投资规模接近4.9万亿美元,并有望在2028年增至6.6万亿美元,五年复合增长率(CAGR)为6.3%。
在中国市场,IDC预测,2028年中国ICT市场规模接近6915.9亿美元,五年CAGR为5.1%。
ICT市场蓬勃发展,ICT厂商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。紫光股份算是一个全能型的ICT厂商,在服务器、网络、存储等方面均有着不错的表现。
五、财务数据
营收年年涨,利润一年不如一年,这高科技的水平也是一般,这走势好像还不如浪潮信息。
2021年,紫光股份营收676.38亿元,同比增长12.57%;归母净利润21.48亿元,同比增长18.51%。
2022年,紫光股份营收740.58亿元,同比增长9.49%;归母净利润21.58亿元,同比增长0.48%。
2023年,紫光股份营收773.08亿元,同比增长4.39%,归母净利润21.03亿元,同比减少2.54%。
2024年,紫光股份营收790.24亿元,同比增长2.22%;归母净利润15.72亿元,同比减少25.23%。
六、友商都有谁?
紫光股份横跨业务较广,既有ICT的各种业务,又有分销业务,友商较多。
网络设备(交换机、路由器等):华为(Huawei)、思科(Cisco)、中兴通讯(ZTE)、锐捷网络(Ruijie Networks)。
服务器与存储:浪潮信息(Inspur)、华为(Huawei)、中科曙光(Sugon)、戴尔(Dell)。
云计算:阿里云(Alibaba Cloud)、华为云(Huawei Cloud)、腾讯云(Tencent Cloud)、AWS(亚马逊云)。
网络安全:奇安信(Qi An Xin)、深信服(Sangfor)、启明星辰(Venustech)。
智慧城市与行业解决方案:海康威视(Hikvision)、东软集团(Neusoft)、神州数码(Digital China)。
国际厂商(受国产替代政策影响):HPE(慧与)、IBM。
七、竞争优势与不足之处
优势显而易见,劣势也比较明显,想要长久突破,紫光股份还需继续努力。具体来说:
好的方面:
1. 全栈产品与解决方案能力
覆盖网络设备(交换机、路由器)、云计算(紫光云)、服务器、存储、网络安全全产业链,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,满足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需求。
行业定制化能力:在智慧城市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备垂直行业深度整合经验(如教育、医疗、交通)。
2. 市场份额与渠道优势
新华三(紫光控股)在国内交换机、路由器市场长期占据35%-40%份额,稳居前二(仅次于华为),政企客户覆盖广泛。
2023年在中国移动、电信5G设备集采中中标份额提升至15%-20%,逐步打破华为、中兴的垄断。
3. 政策红利与国产替代
服务器、存储产品进入“信创名录”,在政府、金融、能源领域替代IBM、戴尔等外资品牌,2023年信创相关订单占比超30%。
深度参与西部算力枢纽建设,承接多地数据中心网络与云平台项目。
不足之处:
1. 核心技术依赖与供应链风险
高端交换机芯片(如25.6T以上容量)、AI服务器GPU依赖进口(英伟达A100/H100),国产替代芯片(如昇腾、寒武纪)性能仍有差距。
地缘政治可能导致关键部件断供(如美国对华半导体限制)。
2. 盈利能力与毛利率偏低
网络设备、服务器等硬件业务毛利率普遍低于20%,远低于软件和云服务(40%+),但收入占比超70%。
2023年研发费用占比约7%,低于华为(25%)、浪潮(10%),部分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滞后。
3. 云计算业务规模劣势
紫光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不足2%,远落后于阿里云(34%)、华为云(19%),行业云(政务、医疗)面临华为、运营商云挤压。
缺乏类似阿里云“云钉一体”或华为“云+AI”的生态协同,开发者社区活跃度低。
4. 母公司历史遗留问题
2022年重整后虽风险缓解,但市场对资本运作稳定性仍存疑虑,可能影响融资能力和长期战略投入。
债务危机期间部分客户转向华为、浪潮等竞对,重建信任需时间。
5. 国际化拓展受限
收入90%以上依赖国内市场,海外布局集中于东南亚、中东,受地缘政治和技术标准(如5G排除华为/中兴的连锁效应)制约。
对比华为、思科,紫光股份在海外缺乏品牌溢价和服务网络。
八、发展趋势
好的方面很突出,市场大,紫光股份有基础,不足之处也很明显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地缘政治风险等。长远看,紫光股份需要突破的地方还很多。
紫光股份的核心机遇在于“国产替代+算力基建”的双轮驱动,若能在AI算力、芯片自研和云生态上形成闭环,有望升级为全球级ICT企业;若受制于技术短板或治理风险,可能错失转型窗口,沦为中低端设备供应商。
未来3年将是其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技术驱动”转型的关键期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,需密切关注研发投入转化和生态协同效果。
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